鞍钢蹚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新路
实现雨污彻底分流,消除土壤污染隐患,创新“水气土协同防控”模式
《中国环境报》(2025年09月11日 第005版)
◆本报记者张黎
雨水本是滋养万物的甘霖,可在辽宁省鞍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的老厂区里,昔日的雨水成了件“恼人的事儿。”在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壮阔版图上,鞍钢承载着老工业基地的厚重记忆。鞍钢坐落在鞍钢集团本部的老厂区内,作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其主要开展煤化工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年生产煤化工产品75万吨。岁月流转,老厂区的排水脉络在时光侵蚀下渐显斑驳,成为横亘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面对老厂区合流制排水系统留下的历史包袱,鞍钢借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开启了一系列土壤环境整治工作。这场以精准设计为蓝图、创新施工为支撑、严格管理为保障的改造,实现了雨污彻底分流,消除了土壤污染隐患,通过“水气土协同防控”模式,交出了一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答卷,为老工业厂区及钢铁行业的环保改造树立了标杆。
对两个回收作业区开展排水改造,化解雨污渗漏风险
鞍钢人深知生态环境保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直将生态环保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遗余力持续投入。而土壤源头管控项目的启动,恰如一场及时雨,助力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难题。
视线回到2021年,企业开展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像一台精准的“扫描仪”,探出了不少“病灶”:厂区三回收作业区硫铵工序传输泵区域存在润滑油“跑冒滴漏”现象;一、三回收作业区的排水系统仍沿用合流制,未设置雨污分流管网,每逢汛期,污水雨水收集和处理的负荷陡增,存在满溢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风险;部分管网还存在渗漏现象,周边地沟也出现了破损。
企业环保负责人马银华介绍说,“由于老厂区建设年代较早,这些问题长年累积,成为隐患。土壤源头管控项目来得正当时,衔接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我们也正要对这些问题‘下手’。”
项目总投资1360万元,对一回收和三回收作业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
在一回收作业区,新建的酚水管道收集作业区内部的全部酚水及生活排水,汇总至污水提升井后送往废水处理站;初期雨水收集池容积达900立方米,将降雨初期15分钟内的雨水送至废水处理站,15分钟后雨水则通过自动阀门切换排入雨排水管网。三回收作业区初期雨水收集池容积为550立方米,酚水及初期雨水均得到妥善处理。
雨污管道的彻底分流,破解了老厂区雨水满溢渗漏难题。“一块心病解决了,下再大的雨心里也有底了。”马银华的脸上,写满了如释重负的成就感。
立足复杂环境创新施工,获取多重效益
在鞍钢,一、三回收雨污分流项目的施工范围虽不及大型企业那么大,但面临的环境复杂程度丝毫不减。项目施工负责人刘占博表示:“既然要做,就要做到位、做得好,在一些工程细节上也要动脑筋。”
例如,针对新建雨水收集池等深基坑施工,项目采用拉森钢板桩进行支护,有效保护了周边构筑物及设备,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同时,施工期间采用降水井及排水沟施工法,排除雨水、地下渗水及周边设备、管道的渗漏水,为施工创造了干燥的环境。
地处东北的鞍山地区,冬季施工时,低温给工程质量带来严峻挑战。“我们首先在鞍钢厂区内搭设暖棚,为混凝土施工创造适宜的温度环境。同时,在混凝土中添加早强剂和防冻剂,确保基础强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有效抵御低温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刘占博介绍道。
如何做到施工改造不影响生产?刘占博说,为确保施工期间生产车辆的正常行驶和行人安全,施工时将一、三回收两个作业区各划分成6个施工区域,每个区域按顺序施工,搭设临时隔离围挡、逐个区域安拆作业。针对地下障碍物,管理人员则与施工队详细落实每处施工障碍,逐项进行会签,确保施工安全并保障作业区生产的顺利进行。
通过项目改造,鞍钢收获了“多重惊喜”。“在环境效益方面,企业实现了生产区域雨排水的清、污分流,有效减少了初期雨水对地下管网的污染。初期雨水经过收集后送至酚氰废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减少了污染物对周边水体的影响,区域水质得到显著提升。”马银华表示。
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雨污分流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同时,减少了地下管网的腐蚀和堵塞,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维护和更换的成本。
不仅如此,项目的成功实施也彰显了企业在环保治理上的责任感和技术实力,改善了周边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水气土协同治理,从源头阻断污染转移
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往往会通过“大气沉降—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或是“废水排放—土壤渗透—大气挥发”等路径跨介质迁移。马银华向记者解释:“若单独治理某一要素,污染物会通过其他介质转移而非消除,导致治理效果反复。”
在推进绿色转型过程中,鞍钢率先启动钢铁工业超低排放改造等治气工作,通过一系列废气治理举措夯实环保基础,后续再以协同思维拓展至土壤污染治理,从源头阻断污染转移。
近三年来,公司积极开展协同治理项目,对煤气净化生产区域、焦油深加工区域废气治理工艺进行升级改造,避免大气污染物沉降影响土壤及地下水。例如,推进废气治理工艺升级,使得煤气净化作业区各储槽的尾气治理工艺从传统的洗涤工艺向负压回收工艺升级,实现废气“零外排”;对无作业现场无组织排放尾气进行治理。通过装置尾气治理设施升级,加强无组织尾气收集治理,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248吨/年;针对焦化废水,实施东区焦化废水资源化项目,采用“超滤+钠滤+反渗透”工艺对处理的焦化废水进一步升级,减少废水排放量。项目投产后,可产生工业新水120万吨/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75万吨/年。
延伸至土壤污染治理防控,对照土壤及地下水现状评估和土壤隐患排查出的问题,企业通过工程立项逐一修缮。
2024年,投资33万元用于处理全厂的围堰、防火堤、设备基座等;针对危废集中贮存,投资275万元新建危废储存库,规范存放废润滑油、废油桶等4类危废,并设置防渗收集池和防尘地面,避免渗滤液污染土壤。
废气、废水治理引领,土壤污染防控也由此“搭便车”,不仅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更通过系统性思维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困境。
记者了解到,在加快建设绿色鞍钢的征程上,“十四五”期间,企业实施18个环保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通过制定“源头管控—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的闭环方案,聚焦源头管控,以硬件改造、工艺升级、管理优化为抓手,构建起全链条污染防控体系,有效降低了历史污染风险,为老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下一步,鞍钢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深化技术研发,持续巩固“防新增、去存量”成效,着力打造“鞍钢模式”,为钢铁焦化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图为鞍钢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现场。
附件: